岁寒三友 |
原文: |
|
儿/侍②父,立③/庭前。见/梅树/著花,松、竹/并⑤茂⑥,儿/问曰⑦:“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⑧?”父曰:“其性/皆⑨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
注释: |
|
①.岁:年。
②.侍:伺候,在旁边陪着。
③.立:站。
④.著:通“着”,读 zhuó。盛开、绽放。 ⑤.并:一起。
⑥.茂:草木茂盛。 ⑦.曰:说。
⑧.否:不同。
⑨.皆:都。
|
拓展: |
|
译文:
儿子侍奉着父亲,站在庭院前。看见梅树还开着
花,松树和竹子也很繁茂。儿子问:“霜降,下雪的时
候,其他的树木大多都枯萎了,为什么这三者独自繁
茂呢?”父亲说:“他们的品性都能抵抗严寒,和其他
树不一样。古人把他们称呼为岁寒三友人,即是松树、
竹子、梅树。
☞ 读一读 背一背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郑燮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早梅》张谓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青松》陈 毅
☞ 文学常识
岁寒三友:梅(冰清玉洁)、松(长青不老)、
竹(君子之道);
花中四君子:梅(傲)、兰(幽)、竹(坚)、菊(淡)。
☞ 花卉的美誉
“雪中高士”—梅花;
“花中之王”—牡丹;
“花中隐士”—菊花;
“花中君子”—兰花;
“花中皇后”—月季;
“花中西施”—杜鹃;
“凌波仙子”—水仙;
“水中芙蓉”—荷花。
☞ “岁寒三友”的来历
有一种说法,相传苏轼在黄州住在学堂时,前厅四壁都画上雪花;园子里则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一年春天,黄州知州徐君猷来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这房间起居睡卧,环顾侧看处处是雪。当真天寒飘雪时,人迹难至,不觉得太冷清吗?”苏轼手指院内花木,爽朗大笑:“风泉两部乐, 松竹三益友。”意为风声和泉声就是可解寂寞的两部乐章,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开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徐君猷闻言,对苏轼身处逆境却以”三友”自励, 保持凌寒留香的高尚情操,肃然起敬,从此更留意对他的照顾了。苏轼的话不仅感动了发问的友人,也给岁寒三友增添了傲霜斗雪的坚韧品质。
◇ 梅:它清丽淡雅、芳香袭人,具有傲霜凌寒的特征,一
身傲骨。
◇ 兰:她色淡香清,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
子的象征。
◇ 竹: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
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 菊:它美丽绝俗,却不与群芳争艳,故历来被用来象征
恬然自处、傲然不屈、与世无争的高尚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