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详细信息


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①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chǔ)士②/请③为王/吹竽,宣王/说④之,廪(lǐn)食(sì)⑤/以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⑦,好(hào)⑧/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使:命令。
②.处士:有才德而没有做官的人。
③.请:请求,要求。
④.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⑤.廪食:国家供给(jǐ)的粮食。
⑥.以:用(把、将、拿)。
⑦.立:继承王位。
⑧.好:喜欢。

拓展: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 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 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 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 逃走了。

齐宣王:约前 350年--前 301年,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

齐湣王:?--公元前 284年,齐宣王之子,公元前 302年正式即位,在位十八年。

在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创作的一篇散文《管子·牧民》的原文中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把“则”改成“而”,就有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名句,意思是百姓的粮食充足,才会懂得礼仪,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才会知道荣誉和耻辱。

与本文中“宣王说之”的“说”意义和用法相同的还有《论语十则》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