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细信息


《爱心树》

《爱心树》

作者: 谢尔·希尔弗斯坦 作者来自: 美国
绘图: 谢尔·希尔弗斯坦 翻译: 傅惟慈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ISBN: 978-7-5442-3749-9
总字数: 1000 该书的测试题目由: 一阅读 提供

    《爱心树》是世界绘本的经典作品之一,出版30年来,一直是绘本世界的著名典范,历久不衰,魅力惊人,销量超过600万册。
    这是一个由一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孩子,共同组成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爱心树的英文 “The Giving Tree”,顾名思义便是牺牲奉献的意思,但它亦是一本述说友谊的书。树并未因为男孩的予取予求感到难过,即使后来只剩下残干的他,是那么凄凉孤寂,但当男孩回到他身边只求一个安静的歇脚处时,树竟是满欣喜乐将自己奉献给他,这样的喜悦比起男孩小时在树上刻的 “M.E. + T.”那些甜蜜文字,更令他感到真切舒心。
    天才的绘本艺术家希尔弗斯坦以简单俐落的线条和充满诗意又带有嘲讽幽默的文字,为各个年龄的读者创造了一则令人心醒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爱之间。

问题1

为什么说这是一棵爱心树?

问题2

故事中,男孩和大树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问题3

树在什么时候是快乐的?什么时候是悲伤的呢?

问题4

那么你觉得,这棵树会因为什么而快乐?因为什么而悲伤呢?

问题5

树是如何表达对男孩儿的爱的?男孩又是如何表达对树的爱?

问题6

你觉得故事里的男孩儿做的好么?如果你是男孩儿,你会怎样对待这棵树?

问题7

你觉得这棵树像一个人么?像谁?

作者介绍

    谢尔·希尔弗斯坦:诗人、插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绘本作家之一,谢尔的绘本作品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1.8亿册。1964年《爱心树》的出版轰动文坛,一举奠定了谢尔在当代美国文学界的地位。在此后几十年,该书畅销不衰,累计销量超过600万,被美国教育部评选为百部最受教师和孩子喜爱的书之一。他的其他绘本作品也同样广受好评:《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获国际读书协会最受儿童欢迎图书奖;《人行道的尽头》获《纽约时报》杰出绘本奖,是美国图书馆推荐童书;《向上跌了一跤》是《纽约时报》和美国图书馆推荐给孩子们的杰出儿童读物;《阁楱上的光》更是几乎囊括全美最重要的童书奖项,创纪录地连续182周位居《纽约时报》排行榜。
    在谢尔之前,儿童诗歌都是充满甜蜜和梦幻的,但是从谢尔之后开始有了分界,有了睿智。他的作品不拘泥于礼节,有一种奇异的天真。他把儿童文学从花园和教室的局限扩展到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却又充满惊喜的新奇领域。他的绘本作品幽默温馨,简单朴实的插图和浅显的文字中,充满淡淡的人生讽刺与生活哲学。在美国,只要书店卖儿童书,就一定会卖谢尔的作品。他的作品不只吸引儿童,更俘获了大人们的心。

译者介绍

    傅惟慈:满族。文学翻译家。曾用名傅韦。北京人。1923年生于哈尔滨。傅惟慈先后在辅仁大学、浙江大学(战时内迁贵州遵义)、北京大学攻读西方语言、文学。1950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从事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主要译作有:[德]罗莎·卢森堡《狱中书简》、《席勒评传》,[德]托玛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德]亨利希·曼《臣仆》,[德]毕希纳《丹东之死》,[德]克拉拉·蔡特金《蔡特金文学评论集》,[英]格雷厄姆·格林《问题的核心》、《寻找一个角色》,[英]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等。

创作背景

    谢尔在少年时代就是个很另类的家伙。一开始,没有人特别留意这个多才多艺的天才。谢尔酷爱自由,喜欢背着旧行囊、挎着吉它四处游逛。他也当过兵,可是在部队里也主要是写写画画、弹弹唱唱。年轻时,他写过许多歌,画过许多漫画,但知道谢尔大名的人多半只知道他是个让人快活的乡村歌手。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把他拉到某个儿童读物出版商的面前。
    “什么?为孩子们创作?”--这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念头。朋友和出版商极力怂恿他,他们死拉硬拽着让谢尔为孩子们写本书。谢尔仔细琢磨:怎么写啊?--大概像乡村歌曲那样简单却充满韵味儿,欢快又略带一丝忧郁吧。于是,第一本《爱心树》诞生了。这是一本图画和文字都非常简单的图画书,图画是黑白的,只有一棵苹果树和一个小男孩,文字也是很简单的韵文,就像一首朴实的歌。
    在这个故事里,小男孩儿是大树的玩伴,他爬树、摘树叶、吃苹果,在树荫下乘凉,在树干上荡秋千。男孩很开心,大树也很开心。可是,男孩渐渐长大,他有了自己的朋友,不再与大树一起玩耍。男孩长大后,希望获得金钱,大树便把苹果给了他;男孩需要建立家庭,大树把树枝给他造房;男孩对生活不满意,希望出去远航,大树把树干给他造船。许多年过去,男孩已经变成垂暮的老人,疲倦地回到大树的身边。大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他,只是让男孩坐在自己的树墩上,好好休息……
    怀着试探的心情,谢尔把这个简单的故事交付出版。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故事立刻征服了所有人。每一个读到的孩子或大人都被它打动,因为它讲述了一段深沉的爱,一种无私的给予和奉献。

相关典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释义
    鞠躬,表示谦恭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完结、罢休。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出处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握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伐魏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普汉春秋》作“鞠躬尽力”,和“鞠躬尽瘁”一样,都是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至死方休。
3.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
    诸葛亮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其他

常常觉得,好的故事是适合任何年龄的,同样的情节,不同的年龄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

第一次看到这部绘本,心莫名地被撞得疼了一下。到最后,即使是再简单的线条,再简单的画面,也不忍舍弃任何一张。那些没有对孩子讲述的情节,尽在一笔笔线条中勾勒出来……有人说,这是可以读一辈子的故事。当老树抱歉地说再没有什么可以给孩子的时候,当已成为老人的孩子坐在仅剩下的树墩上的时候,当看到结尾那句“树很快乐”的时候,无论多大年纪的我们,心都莫名的疼……

“树很快乐。”这是故事中最常出现的一句话。那么树为什么快乐?因为男孩儿的陪伴,因为男孩儿的需要,因为她还有什么可以给男孩儿……付出是快乐的,给予是快乐的,让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这是树的生命。她的伤心是因为男孩儿不再来,不再需要她,她把一切都给了男孩仍是快乐的,直到她仅仅剩下树桩,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给男孩儿才会真正高兴不起来,但是在男孩儿需要树桩休息的时候,她仍是快乐的。

其实,在给小孩子讲“树很快乐”的时候,我想到的更是happy的另一层含义——幸福。

我愿做这样一棵树,给予温暖是价值所在,更是幸福的来源,但现在的我做不到这样的一棵树,给予之后他人能够理解才是幸福的,男孩儿并没有……

男孩儿的爱是将自己的名字甚至恋人的名字刻在树上,他让树记住他,却常常忘记了树。这是不对等的爱。男孩儿的爱是在最需要的时候可以想到树,但是在接受树的馈赠后却可以忘记她。男孩儿的爱是陪伴,可是他与树在一起的时间却愈来愈少。

能做到树的,似乎,只有父母。

如同故事中一样,男孩儿似乎将树的馈赠看做理所当然,树也真心愿意满足男孩儿的每一个要求并为之感到快乐。可是,这真的是理所当然么?当父母与孩子化作了树和男孩,我们会发现树是那样的让人心疼,男孩儿是那样可恨,可是,男孩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

世间从没有什么理所当然,包括父母的爱。我们所能收获的一切温暖与幸福,都不过是他人善良的馈赠罢了。树是快乐和幸福的,如果男孩儿能懂得这些,应该也会是幸福的,如果树能感受到她带给男孩儿的幸福,恐怕会是更加幸福的……

树的爱,从不会是卑微,只要我们懂得。

妍妍/文

爱上读书-问答